定兴县顺起珐琅厂


资讯分类

更多

产品分类

更多

最新资讯

更多
地址:保定市定兴县小朱庄乡东沟河工业区
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电话:0312-6882844
传真:0312-6882844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六百年沧桑凝聚景泰蓝的鉴别与收藏

六百年沧桑凝聚景泰蓝的鉴别与收藏

2016-11-19

一 起源久远兴于明清

  景泰蓝,历史上称为珐琅器,工艺上称为“铜胎掐丝珐琅”,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。在明朝的景泰年间(14501457),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,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,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,高贵华美,所以,被称为“景泰蓝”。到现代,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,但仍然沿用着“景泰蓝”的习惯称谓。

 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是先用铜作胎,而后用细铜丝轧扁后,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,或掐、或焊、或贴在胎体上,再加上五色珐琅釉料,经过烧制、磨光、镀金等多道工序。景泰蓝的制作工艺,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,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,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浑厚凝重、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。

  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,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,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,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,目前尚且难以定论。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:

  其一,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我国。早在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;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,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;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铜镜,镜背面的花纹上就涂饰着各色珐琅。中国金属工艺中,珐琅的运用历史悠久,只是由于种种原因,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,直到明代,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。

  其二,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。忽必烈西征时,这种工艺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,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,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,得以传入中原。据《新增格古要论·古窑器论·大食窑》记载:“大食窑出于大食国。以铜作身,用药烧成五色花者,与佛郎嵌相似。尝见香炉、花瓶、盒子、盏子之类,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,非士大夫文房清玩。世又谓之鬼国窑,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,俗称曰鬼国嵌,内府作者,温润可爱。”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很快地掌握了“大食窑”的制作技艺,并结合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技法,几经改良,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——景泰蓝。此时,珐琅的译名有十几种,如“佛林”、“佛郎”、“发蓝”等。

  以上两种看法对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虽有很大的分歧,但其中有一点则是相同的:这种工艺并非始于明朝的景泰年间,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。另外,学界也公认:景泰蓝能在短期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,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,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、琉璃的制作技艺,且掌握了控制煅烧的温度,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明清两代,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。

  北京数百年的国都历史,从来是集中全国优秀的人才与各种技艺并使之相融之地,可谓是“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”,北京的文化艺术成就也正是来源于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作为景泰蓝工艺主要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产地,明代的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。

  北京景泰蓝工艺最初的兴盛是在元末明初,至明代,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已经趋于成熟。明代的景泰蓝制品,铜胎的质地较好,多为紫铜,胎体略显厚重,所以,这时制品的造型以仿古的居多,主要仿青铜器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,色彩深沉而逼真。

  清代是北京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,特别是清乾隆年间(17361796),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。在风格上,此时的景泰蓝工艺品不仅继承了明代景泰蓝的豪华、古典、雅致,而且也开始呈现出纤巧而绮丽的风格特征。此时镀金的技术已经远胜于明代,镀金厚重,愈现“圆润结实,金光灿烂”。清嘉庆初期,景泰蓝生产开始衰落,一直到道光年间(18211850),留存下来的作品数量都不多。但此时,景泰蓝工艺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开始引起西方人的注意,并得到了他们的青睐,景泰蓝工艺品开始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出口,这就使得景泰蓝的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,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,民间也纷纷开设了商号和店堂,经营景泰蓝制品,如老天利、宝华生、静远堂、志远堂等。1904年,老天利制作的“宝鼎炉”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,(后来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获得一等奖),自此,北京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,各国客商纷纷前来订购。

  民国至解放前,由于整个国家形势处于动荡之中,北京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和全行业的生产经营也基本上处于徘徊、低落的状态。原料成本提高、市场购买力削弱、从业人员锐减等原因,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。

  解放后,国家对于传统工艺实行了抢救、保护和扶持的政策,景泰蓝工艺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到1958年,北京已先后成立了北京景泰蓝厂和国营北京市珐琅厂。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还开设了金属工艺专业,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。这一时期,景泰蓝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,景泰蓝工艺无论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,还是在色彩及艺术水平上,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。

 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,以原北京工艺美术厂和北京珐琅厂为代表的正宗的景泰蓝生产厂家,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、以品种求发展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也有很大发展与创新。但就在这一时期,由于景泰蓝制品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,国内景泰蓝市场的发展曾一度出现过热过火的势头,北京周遍及其他地方都开始发展景泰蓝制品的生产,但这些后来者大多只能从事粗工活或某一生产环节,景泰蓝的生产虽然得到了扩大发展,但其优秀的传统技艺和产品的艺术价值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。

  近年来,随着人们收藏范围的扩大,景泰蓝珍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。

  二 景泰蓝的制作工艺

  景泰蓝的生产工艺,是一门综合艺术,是美术设计、雕刻、镶嵌、冶金、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。一个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。

  首先是设计:

  包括造型设计、纹样设计、彩图设计等。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到胎型、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,过稀过密都不行,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,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,了解各种原材料的性能,以便在创作构思时,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,使产品具有整体与和谐的美感。

  其次是制胎:

  景泰蓝产品的造型美观与否,首先决定于“制胎”的工艺。制胎是将合格的紫铜片按图下料,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圆形,并用铁锤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。以瓶子为例,它由瓶嘴、瓶肚、瓶座三段锤接烧焊而成型。明清时有铸胎、剔胎、钻胎工艺,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,现在部分初胎还利用机械进行车、压、滚、旋,实行机械制胎。工艺大师张同禄经过上万次的试验,恢复了失传了的铸胎景泰蓝,用铜浇铸型的方法制作胎型后再掐丝、烧釉。这种景泰蓝的特点是,胎型厚重,器型复杂,除了烧蓝纹锦的部分外,一般露出的金面较大。这种金面一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镀金,作品更加光彩灿烂、金碧辉煌。

  第三步是掐丝与焊丝:

  掐丝的方法是用镊子将柔软、扁细具有韧性的紫铜丝,按图案设计稿,掐(掰)成各种纹样,蘸以白芨戎浆糊,粘在铜胎上即成。然后,再经过烧焊、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成品。掐丝工艺技艺巧妙,作者凭纯熟的技艺,掐出神韵生动的画面,绝非易事。解放后,掐丝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。北京景泰蓝掐丝老艺人,各有特长,如李庆禄的“游虾”、石万才的“古代人物”、汪宝诚的“菊花”、陆玉岗的“博古”和“人物”等,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。工艺美术家金世权,是一位既能设计又会掐丝制作的能工巧匠。

  第四步是点蓝与烧焊:

  掐好丝的胎体,经过烧焊、酸洗、平活、正丝后,便进入点蓝工序。方法是,用蓝枪(鎗)(金属小铲子)把碾细了的釉色填入丝工空隙处,再将点好蓝的制品,放在高温炉中,经过摄氏八百度的高温烧熔,釉料便可以熔化。一般景泰蓝需要烧制三次,磨光的工序也最少要烧二至三次。解放前,景泰蓝的点色呆板单调,解放后,运用渲染、罩染、烘染、剔染等技法,扩大了景泰蓝点蓝艺术的表现力。为了表现形态多变的云、水、雾,以及水中倒影等,点蓝艺人和掐丝艺人共同创造了无丝点晕法。即掐出高矮不同的丝工,点晕以不同的釉色,使这些釉色自然连接。经过烧结后,高丝露出而矮丝含在釉下,增强了铜胎和釉色的密着力,使作品的图案纹样更为丰富多彩。

  第五步是磨光:

  磨光,俗称“磨活”。这是整个景泰蓝生产工序中最苦最累的一道,分为刺活、磨光、上亮等程序。首先要用金刚砂石把产品表面高出花丝部分的釉料磨平,使花丝显露出来,然后用黄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、黑丝,再用椴木炭蘸水横、竖再磨,直到产品发出均匀的亮光为止。现在一般采用电动磨活机,节省了大量的人力,但异形产平仍需要使用手工磨活。

  第六步是镀金:

  这是景泰蓝生产工艺中最后一道主要工序,是为了防止产品的氧化,使产品更耐久,更美观而在产品的表面镀上一层黄金。将产品挂入金液槽中通上电进行镀金,完成后取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,然后用锯末蚀干,整套的景泰蓝生产工序便宣告完成,一件景泰蓝工艺品便也诞生。

  三 景泰蓝的鉴别与收藏

  景泰蓝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,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,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,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,认识极详,且嗜之极深,只是对于铸炼方面,宣德已到达绝顶,没有能力再求突破,就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,以图出奇制胜。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。成化时期继承遗业,未改遗风,仍努力烧制,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。

  大体上说,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,多为紫铜胎,体略显厚重,故造型仿古的多,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,色彩深沉而逼真,红像宝石红,绿像松石绿。此时的丝掐得较粗,镀金部分金水厚。彩釉上大多有砂眼。款有“大明景泰年制”或“景泰年制”,底款、边款均有。

 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,胎薄,掐丝细,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,并且无砂眼,花纹图案繁复多样,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,镀金部分金水较薄,但金色很漂亮。

 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,胎体薄,色彩鲜艳有浮感,做工较粗。这时只有“老天利”,“德兴成”,制作的景泰蓝工细,质量好。造型多仿古铜器,或仿乾隆时的精品,但已都有刻款了。这时景泰蓝的陈设品多,不做实用品。

  现在随着景泰蓝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,一些异形产品、实用产品、旅游纪念品以及高、大、精、尖、高品位的景泰蓝大量生产,新品种、新花色、新工艺不断涌现,近几年来出现了脱胎景泰蓝、银胎景泰蓝、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相结合的景泰蓝、机制景泰蓝、仿日本七宝烧的银晶蓝,以及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。特别是多工艺结合景泰蓝尤为突出。这是一种以景泰蓝工艺为主体,然后与牙雕、玉雕、木雕、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的工艺制品。

  收藏提示收藏景泰蓝,除了认清年代外,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、动物为首。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,景泰蓝出现仿制品,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。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,伪造者为降低成本,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。伪造的一般方法是:先制成铜胎,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,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,烧成后镀金,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。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,使其生锈。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,再用胭脂油擦一遍,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,但藏家只要仔细观察,便能分辨真伪。

  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,凡是明代的制品,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,而大绿一色,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。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,它的颜色像油绿的翠玉,红色像昌化的鸡血,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,蓝色类似于蓝腚,白色类似凝脂,浅绿色发蓝,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,其丝胎皆是黄铜,镀金为大镀,它的器物上均有砂眼。到乾隆时期,无论何种颜色,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,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,到此时已经不再见到了。所以它的丝胎多是红铜,它的镀金亦是火镀,乾隆所制的,以黄白两色为最佳,其黄色黄而发干,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,后来仿制的,多是黄中发绿或发红,与乾隆时的干黄色不相似。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,其中缘故有

  二点:一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,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,然而顶珠不易得到,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,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,但烧时不易熔化,相比其他材料,吃火特别厉害,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,器物极易受伤。(定兴顺起珐琅厂整理)